发布时间:2025-10-17 11:28:20    次浏览
“创新驱动发展”、“高科技带来高效益”,已经成为举国上下的共识。但当我们艳羡美国的硅谷、北京的中关村时,是否能拿出多一点的勇气去投入资金转化成果?是否营造了更加适合成果省内转化的良好环境?是否为成果转化建立起更加顺畅的沟通渠道?在科技成果转化的道路上充满艰辛, 还存在着很多需要探索解决的问题,而目前,我们急需突破三关。第一关,是思想上的。“风险承受能力差,输不起。”已在美国硅谷成功创业的我国“千人计划”特聘专家权华日前在哈尔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,“在硅谷每天都有大批科技企业死掉,创业成功率仅有十分之一。你在硅谷的大街上,看见的头抬得最高的人,往往是那些失败了的人,因为他们要‘看得更远一点’。”正因为看到这一点,在今年4月我省召开的科技成果招商和转化对接大会上,首次提出要努力倡导鼓励创业、宽容失败的观念,这是高技术产业聚集区不可或缺的一种重要文化。第二关,科技必须与资本相结合。让科技实现价值,让资本升值。权华说,“成果在转化初期,需要大量的资金,这也是很多科技企业的‘死结’,能迈过去的企业,都会呈现爆发式成长。我2003年在硅谷创业时,凭借团队8个人的简历和1份商业计划书,就拿到了投资人相当于1亿元人民币的创业资金。”而在我省,掌握资本的人对技术的判断力普遍比较弱。因此,我们要充分发挥政府资金导向作用,鼓励和吸引企业、民间资本家、运营家和投融资机构等社会资金投入科技型企业,努力建立具有龙江特色的多元化、多层次、多渠道科技投融资体系。第三关,畅通对接渠道,建立合作共赢的发展模式。成果供需双方信息不畅、互不了解,是制约成果转化的主要因素之一。高校、院所手里有技术找不到“婆家”,企业想找好项目又苦寻无果。近几年,我省实施的成果转化落地专项行动,科技“双走进、双发布”活动,促使高校、科研院所的科技人员与企业负责人相互走近,增进了解,使科技成果省内开花省外香的大趋势实现逆转。有专家指出,应该使这种双向走进、互通有无的对接活动成为常态,进一步集聚服务资源,将成果交易市场打造成科技型产业项目超市,有营销,有导购,有全程式的专家服务团队支撑,形成成果发布对接的常态化、可选择化与个性化。同时很多科学工作者与企业家虽然“相了亲”,却因为相互间缺少深入的沟通,缺少信任,而导致“分手”。这就需要政府积极引导,探索建立科技工作者与企业家合作共赢的发展模式,以充分释放成果的经济社会效益。